·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制造业转移升级是大势所趋

本站发布日期:2011-10-31

    从宏观上看,我国许多行业,如钢铁、电解铝、纺织、家电、大豆压榨等面临的两大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严重依赖进口资源和原料。如果仅立足于国内,这两大问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就拿钢铁来说,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已达7亿吨。随着产能的快速提高,钢铁行业与上下游的矛盾更加突出。上游方面,三大矿业巨头垄断加剧,铁矿石大幅度涨价,使高度依赖进口资源的中国钢铁企业没有还手之力。下游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钢铁市场需求疲软,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导致钢铁出口锐减,这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钢铁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对这些产业来说,要避开这些不利因素,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转移产能,实现国际化经营。也就是将出口产品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产能转移到国外,走跨国经营的道路。在这一轮铁矿石涨价的浪潮中,全球化企业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世界钢铁巨头始终波澜不惊就是得益于其全球化的资源掌控和全球化的工业布局。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及早走出国门,布局资源与市场。
   正如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所说的,鞍钢之所以在美国投资建设钢厂,出自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充分利用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关于基础建设投资的钢材需求只能由国内满足的政策要求,填充由于美国国内线、棒材产能不足提供的市场空间,在拓展市场的同时,进而把钢厂布局到美国。二是因为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十分成熟,钢铁电炉短流程的生产工艺和装备也很完善。鞍钢在美国投资建设最先进的短流程工艺,将为在中国工业化后期把这一工艺技术引进到国内淘汰高炉流程,从根本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探索经验、做好前期储备。第三,是培养鞍钢的国际化经营人才。
   金融危机给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其中又不乏像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蛇吞象”案例。而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中国制造业区域间的转移升级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东部沿海地区以OEM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产业转移压力巨大,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对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有利时机,金融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临界点提前到来。
   一方面,区域差异的趋缓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条件。目前,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具有纵深的腹地,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北、西北和西南经济带,每一个经济带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产业替补的优势。
   据测算,中国沿海10个省市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4%,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1.4万亿元。因此,可以通过区域整合和借势,利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以时间换空间”向“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转变。
   去年的8月4日,“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两个重大IT项目在重庆正式签约。据悉,这两个项目在2012年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2000万台外销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庞大产业链集群,相当于再造“1/3重庆工业”。预计到2012年,以电脑为主的电子工业将取代汽车摩托车产业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这是中国制造业区域间转移升级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从2009年年初的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到今年年初以来的企业招工难,中国农村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中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熟练工人全面短缺。在用工短缺的背后将是两个趋势,一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升级,另外是沿海的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内地去,那么沿海地区做什么呢?从制造业的转移规律来看,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延伸。在不久前举办的日内瓦车展上,最大的新闻是比亚迪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资合作,在中国沿海地区合资建立研发中心,在中国开发和生产一款全新的新能源汽车,而且是新的品牌和新的汽车。沿海经济就是在承接西方新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武汉海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代理美国Hypertherm公司的产品,我们可以向切割机制造商和用户提供世界著名品牌Hypertherm的等离子电源、数控控制器、弧压高度控制器和电容调高器,同时承接各种数控切割机、激光切割机的维护以及改造.欢迎广大用户来电咨询:24小时服务热线 13487089780  QQ:270039753  www.hai-jd.com